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课程思政案例库 >> 正文

《本土文化产品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来源:英国立博中文版官网   时间:2024-03-29    点击:45次


开课学院: 英国立博中文版官网                                    制作人:刘建军

课程名称

本土文化产品开发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绘画

课程类型

实践类课程

开课年级

二年级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总学时

一周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采用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使员工能加深对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状况的感性认识,掌握较系统的地方志资料,了解当地文学和民间文学所具有的深邃的民族文化背景,更好了解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为民间文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还有利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综合素质。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雕塑赏析与研究

2.对应章节:雕塑赏析与研究

3.课程讲次:2

三、案例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莒莙村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主题和意义、形态和结构、材料和工艺、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内容,使员工们深切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引领性,体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如深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开拓的创新精神等。

四、案例主要内容

莒莙村坐落在婺源西北边陲,不但自然景观优美,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34年,王丰庆率红军挺进师百余人到莒莙山;1936年1月,中共婺源县委在莒莙山成立,4月成立中共皖赣特委,师政委王庆丰经常率红军到莒莙山等地宣传发动贫苦农民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不屈不饶的艰苦斗争和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也深深体现在莒莙村随处可见的雕塑作品上。这些雕塑内容多为纪念我党建立根据地的英勇事迹,包含多种技法,如1. 刻削雕塑:这是最常见的雕塑技法之一,通过使用雕刻刀或者其他工具,将材料表面切削成所需形状。刻削雕塑可以逐渐雕刻出细节丰富、立体感强的作品。2. 模塑雕塑:模塑是使用模具来制作雕塑的方法。首先,艺术家会根据设计意图制作一个模具,然后将材料(如石膏、塑料或橡胶)浇入模具中,待材料凝固后,取出模具即可得到成品。这种技法适用于需要大量生产相似雕塑的场合。3. 建筑雕塑:建筑雕塑是将雕塑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技法。在建筑物的外墙、立柱、门廊等部分上镶嵌或设置雕塑作品,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体现了建筑的风格和主题。4. 雕刻组合:雕刻组合是将多个雕塑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作品。这种技法常见于大型室外雕塑,通过组合不同形态的雕塑,可以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5. 雕铸结合:雕铸结合是将雕刻和铸造技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艺术家先用雕刻刀将雕塑形体雕刻出来,然后将其制成模具,再通过铸造的方式进行复制。这种技法可以更快速地生产大量相似的雕塑作品。莒莙村内大量的雕塑作品是同学们实地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对象。

五、案例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主题是莒莙村内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赏析,旨在通过了解这些雕塑技法、素材等方面信息并挖掘其背后所表达历史事件,使员工体会到我党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教学步骤:

1. 引入课程:介绍课程主题,解释雕塑的重要性及其与革命历史的联系。

2. 雕塑欣赏:通过图片或实际观赏,让员工近距离观察雕塑,发现雕塑中的细节和艺术之美。

3. 技法探究:讲解雕塑的制作技法,如材料选择、雕塑手法等,让员工了解在技术层面体现革命历史的题材。

4. 历史背景解读:讲解雕塑所描绘的历史事件,阐述我党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辛过程,引发员工对革命历史的思考和理解。

5. 情感体验:通过富有情感的讲解和引导,激发员工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培养他们对革命历史的感恩之情。

教学反思

引导员工对本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对莒莙村中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赏析与研究,提醒他们牢记革命先烈的奉献和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员工参与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