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资助项目“音乐剧编剧人才培养项目”系列课程,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前副经理、博士生导师、周海宏教授,讲授“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形式规律及其对戏剧编剧的启示”。周老师的授课严谨、风趣又极具亲和力,从 “听不懂”说起,通过几个“话题”进入音乐美学原理之旅,破解了音乐误区,展示了音乐的魅力;再分析乐感构成的两个核心“期待”和 “联觉”以及结合他的歌剧作品《山海经·奔月》讲解音乐艺术的形成规律,为戏剧编剧和作曲开拓了创作视野。
第一部分 话题
周老师通过丰富形象的实例,说明“听不懂”听不出表现的是什么东西,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而是该音乐作品不能直接传达视觉的与语义的内容!不一定非要听明确概念性、视觉性的内容,用文学性、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这是音乐欣赏的误区!因为音乐的本质是音响材料的两个根本属性: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
周老师播放音乐让大家感受到音乐中表现的险峻高山、清澈小溪、秀丽田园、汹涌大海后,话锋一转:“难道音乐不是可以‘听懂’的吗?”“要听懂”vs “何需懂”进入第二个话题。
听“懂”音乐并不难,只需了解一点联觉理论,因为音乐审美的“表现特征”是以联觉为中间环节的。
联觉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是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中介环节。所以,周老师认为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联觉规律决定的不同感觉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是这个规律决定了来自听觉的音响感觉可以引起来自其他感觉系统中的感受。二者之间在感觉上相互转换的中介环节就是联觉的心理活动机制。因此,音乐表现的基本特征,是以联觉对应关系为基础确定之后,从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起音速度、紧张度——这五种音乐属性引起不同个体的不同联觉反映,从而构成不同联觉的对应关系。
“这理解对吗?不会出错了吧?” 周老师继而又抛出第三个话题。 周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的演奏家演奏同一世界名曲,各自均有不同理解的实例,说明“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演奏家尚且如此,听众为什么要遵循?所以,音乐审美的“理解特征”具有多解性与不确定性。
话题总结
第二部分 联觉反应
联觉是综合艺术的纽带,周老师以联觉对应为基础,从创作与欣赏双向对音乐表现对象的发生过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肢体语言配合视频配乐来形象的回答了“表现对象怎样进入到音乐中去?它又怎样从音乐中来,进入到听者那里去?”的问题。
亲和力的对比 冷暖比对
“联觉统一性”是剧词内部及剧词与音乐之间契合的核心因素!也是剧词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再好的人,再好的事,总会从你身边掠走。
第三部分 音乐艺术的形式规律
这部分,周老师结合他创作的歌剧作品《山海经·奔月》讲授了音乐艺术的形成规律。人类的知觉活动不仅仅是被动的感知外部的刺激!人总是对可能出现的事件进行预测,并总是希望出现的事件够符合自己的预期。这种心理现象就是:期待——对即将出现的刺激的属性的预测与要求的综合感受。
希望音乐保持当前属性及发展趋势不变的心理要求,这是保持性期待;保持当前状态与趋势的心理要求是惯性心里。因此,是“惯性心理”决定了“连贯流畅”的审美要求!“满意”——符合期待的结果;“不满”不符合期待的结果;“自然流畅”——顺应期待的要求;“生硬别扭”——违背期待的要求。
在音乐审美中“求异心理”表现为要求音乐材料向反势变化。是“求异心理”决定了音乐中的对比性段落,反势进行的材料安排!顺应“求异心理”,使人产生满足感、张力缓解、能力释放的感觉及时满足求异心理要求,这是古典音乐让人有“轻松”感的重要原因,是对比性的材料与段落的结构依据!障碍“求异心理”使人产生:枯燥、乏味感(非强制性注意时)和压抑、紧张加强的感觉(强制性注意时)。
因此,体验内心期待的要求,是乐感特别重要的表现!培养乐感,就是要培养内心的期待感——全神贯注地体验内心对音乐的要求!期待的心理规律是决定音乐审美价值判断的重要心理依据。因为有期待才生产满足与失望!
授课老师简介
周海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前副经理。先后开设《音乐心理学》、《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赏析》等课程。曾发表《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等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音乐美学》、《儿童钢琴学习指南》、《社会科学成果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钢琴之路──结构定向设计钢琴集体课教材》等著作。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获 "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